近日,國土資源部舉行記者會,宣布中國在南海首次試采俗稱可燃冰的天然氣水合物取得圓滿成功。截至6月2日,中國在南海海域的試采井已經連續從海底可燃冰礦藏產出(甲烷含量達99.5%,平均日產量8350立方米),使中國成為在海底試采可燃冰連續產期時間最長的國家。
試采可燃冰成功具有三大意義
記者了解到,早在5月18日,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就宣布,我國正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進行的可燃冰試采獲得成功,這也標志著我國成為全球第一個實現了在海域可燃冰試開采中獲得連續穩定產氣的國家。
“我國首次試采海域可燃冰成功,使得我國在未來全球能源發展上占有了戰略制高點,具有重大意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員郭焦鋒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資料顯示,可燃冰的學名叫“天然氣水合物”,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可燃冰的結構是以甲烷為主的有機分子被包在水分子組成的“籠子”里,而甲烷正是天然氣的主要成分。
據了解,可燃冰是一種高效清潔、儲量巨大的新能源。有關資料顯示,1立方米的可燃冰分解后可釋放出約0.8立方米的水和164立方米的天然氣。由于含有大量甲烷等可燃氣體,因此極易燃燒。同等條件下,可燃冰燃燒產生的能量遠高于煤、石油、天然氣,而且燃燒后不產生任何殘渣和廢氣,避免了最讓人們頭疼的污染問題。
在郭焦鋒看來,我國首次可燃冰試采獲得成功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意義。
第一,對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具有戰略意義。傳統認識上,對我國能源的評價是富煤缺油少氣。可燃冰是一種清潔能源,對于我國能源多元化具有重要意義。據探測,我國南海可燃冰資源非常豐富,這對于大幅度提高我國能源資源儲備來說是一大利好。
第二,對提升我國清潔能源開采技術水平具有重要意義。眾所周知,清潔能源主要包括光伏、風電、頁巖氣等,當前,光伏、風電、頁巖氣等資源利用技術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可燃冰具有清潔和高密度的特征,其開采技術如果進一步跟上的話,會極大地降低其開采成本,只有這樣,才能稱之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能源革命。眾所周知,清潔綠色能源替代不清潔黑色能源、高密度能源替代低密度能源才能叫能源革命。如果可燃冰開采技術大幅提升的話,可引發能源革命。
第三,可以有效地促進我國能源結構轉型。當前,我國能源結構是以煤炭為主,根據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十三五”期間,我國能源消費結構要有大的改觀,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15%以上,天然氣消費比重力爭達到10%,煤炭消費比重降到58%以下。
“如果可燃冰在2030年前后大規模開發的話,將為我國轉變能源結構提供強有力的支撐。”郭焦鋒表示。
今后應在四個領域發力
據媒體報道,為實現科學開采可燃冰,我國科學家利用降壓法,將海底原本穩定的壓力降低,從而打破了天然氣水合物儲層的成藏條件,之后再將分散在類似海綿空隙中一樣的可燃冰聚集,利用我國自主研發的一套水、沙、氣分離核心技術最終將天然氣取出。
郭焦鋒表示,可燃冰有相當一部分是在海床和海底軟泥中,地理狀況不穩定,對開采技術有極高的要求。開采可燃冰對海床、海底是否會造成影響需要深入研究。
在國土資源部6月2日舉行的記者會上,國土資源部就曾表示,海底開采可燃冰對技術要求很高,一旦氣體泄漏將威脅海洋生態系統。根據試采安全評估和環境監測,鉆井作業安全,海底地層穩定,大氣和海水甲烷含量都沒有異常變化。
據估計,中國海域的可燃冰資源量大約相當于800億噸的石油。但可燃冰的開采也有相當高的風險,可燃冰只有在高壓和低溫條件下才能保持穩定,室溫下就會自燃,一旦泄漏出海床就會爆炸,所以開采風險也是可燃冰商業化的障礙之一。
在郭焦鋒看來,在開采可燃冰方面,技術是關鍵,今后應在以下四個領域發力。
第一,以可燃冰的資源調查與評價為核心,有序推動可燃冰的開發工作。進一步完善可燃冰資源調查、勘查與評價技術,優選找礦標志和方法,繪制我國海域及凍土帶可燃冰資源分布圖,圈定可供商業性開發的可燃冰礦藏地。
第二,加強開采技術科技攻關,加快推進我國可燃冰資源開發利用。主要包括:開展降壓法、加熱法、化學抑制劑法和二氧化碳置換法等促進可燃冰高效快速分解的開采技術研究;開展鉆井、完井、固井以及水平井、壓裂等關鍵施工技術研究,完善氣體收集、儲運技術,形成相對完整的可燃冰開采施工技術體系;開展開采設備和關鍵裝備研發,積極推進可燃冰開采裝備的自主化、國產化,全面提升我國可燃冰開采的設備技術水平;加強開采技術和方法集成,優化開采方案及設備組合,形成實用性的可燃冰開采技術體系。
第三,加強開采安全與環境評價研究,盡快搞清可燃冰開采可能誘發的全球氣候變化、海底地質災害及對深海生物群落的影響,建立相應的動態監測、災害預警和控制系統。
第四,深化可燃冰成礦理論和勘查技術研究,搞清我國海域及凍土區可燃冰資源成藏機理,建立精確描述我國可燃冰礦藏的理論模型,提升我國氣體清潔能源研究領域的國際地位。
建議把可燃冰設立為我國新礦種
可燃冰使得我國領跑“未來能源”成為可能,如何提升可燃冰資源在我國能源戰略中的地位,從而保持領跑地位,在郭焦鋒看來,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勘查開采的初級階段,在科研方面應該給予大力支持。要整合國內相關研究機構,把產學研結合起來,從設備制造、地質研究、開采試驗、海底工程等方面組織力量加大力度進行研究,以期用國產技術和設備來解決可燃冰開采問題,爭取在2030年之前有大的突破。
第二,建立健全市場規則,制定民營資本、中央和地方國有資本等以獨資、參股、合作、提供專業服務等方式參與投資勘探和開發可燃冰資源的具體辦法。參照頁巖氣、煤層氣財稅政策盡快研究出臺可燃冰勘探、開發、利用財稅扶持政策。
第三,應把天然氣水合物設立為我國新礦種。國土資源部地質勘查司司長于海峰在2日的發布會上就表示,將借鑒我國頁巖氣開發經驗,建議把可燃冰設立為我國新礦種(第173種礦產)。將可燃冰納入新興戰略產業目錄,制定相關產業政策,鼓勵和引導企業參與勘探開發,推動可燃冰開發利用進程。加強礦產資源管理,審批并頒發天然氣水合物勘探開發審批許可證、采礦許可證,劃定勘探區塊,做好礦業權登記